清代小吃归慈禧

时间:2018-09-03 12:40:45 来源:红小豆馆主作者:饽饽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乾隆和慈禧被很多人称为清宫最著名的两大“货”,特别是2000年以后,很多商家都打着这二位的旗号推销自己的美食,各种沾边不沾边的,都愿意拿这二位编故事,又因为乾隆下江南,慈禧有一次西逃的经历,于是就有人总结了“山西小归慈禧,江南美食归乾隆”这样的段子

乾隆与慈禧确实都喜欢美食,各有偏好,虽说那些段子网络上的调侃,但慈禧偏点心,乾隆偏江南大,倒是比较符合这二位的真实兴趣。就拿慈禧太后来说,如我们现在众多一样,对于小零食是无与伦比的。老太后除去内务府给她配备的御膳房之外,又自己组建了一个专门给自己做好的的西膳房,而西膳房一共就5个部门,其中有两个就是专门负责她所零食

一日两餐是满人的传统饮食习惯,尤其是宫廷,一直严守着这个祖制,一天两顿,难免会饿正餐以外的零食就是非常重要的了,慈禧就为自己的西膳房专门设置了点心局和饽饽局,一个负责面点、小食,一个负责各类糕点。有的人看到这大概会有些疑惑,这两样不都是一种东西嘛,尤其南方的朋友正餐以外的一切都可以称之为点心。其实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点心局做的东西当天做当天,饽饽局做的东西要放置凉透才能,点心局做的东西诸如芸豆卷、豌豆、小窝末烧,饽饽局做的东西诸如萨其马、江米条、奶棋子、小炸食,按今天北方的标准来看,点心局负责的是小,饽饽局负责的是糕点。

无论是点心局还是饽饽局,奶味儿的食是慈禧小零食里的一大宗,什么镯子、奶棋子、奶饽饽、奶酪、酪干等等,都是老太后点心匣子里的常客,这也很符合她满人的口味特点。过去老北京点心有三大派,满式、汉式和清真,他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就在于用,满式偏奶,汉式好大,清真用香。不过可惜的是,清朝灭亡之后,很多奶制品渐渐失传了,几十个品种,如今剩下的不到10个,现在北京这些奶味零食比较集中的,大概只有三元梅园和奶酪魏,奶酪、奶卷、奶饽饽、酪干什么的,能有个5、6种。除去上面这两家,奶饽饽、奶卷什么的,在北京市面上就不好找了,若单说奶酪,我倒是更喜欢并不主打奶制品的一碗居和富华斋饽饽铺,奶味都相对比较醇厚,奶酪的凝固状态也更稠。而这两年刚开的富华斋饽饽铺,还有一样多年不见的孙尼额分糕,“孙尼额分”在满语里其实就是奶糕的意思,在乾隆的膳食档案里常见,是用奶和面烘制出来的,也算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满式点心随着八旗的衰败,消亡了,不过面点小类的东西留存的很多,芸豆卷、豌豆、豆面糕、小窝,我们今天在很多主打宫廷的馆子里都可以找到,在众多小店里也常见,只不过细腻程度离慈禧的要求有着不小的差距。我那会儿听中国面点大师冯怀申老师说,当年做芸豆卷的标准大小如大拇指甲盖,薄厚如两枚一元的钢镚,工艺精巧,不过这标准要是放到现在用于经营,商家可就亏大了。

清宫四大抓炒

不过话说老太后有两样特别喜欢的面点,现在听来很是寻常,但我们今天却再也无法找到这样的经典。西膳房有三位名厨,谢二、王玉山、张永祥,王玉山和张永祥都是做大的高厨,“抓炒王”的四大抓炒,张永祥的“镶银芽”、“镶扁豆”,对于喜美食的人来说,都不会陌生,但都不在点心之列,在此并不赘言。

谢二最拿的一个是炸糕,一个是烧麦,据说当年他就是因为炸糕在北京享有大名,才被选入宫听命效力的。从记载来看,谢二的炸糕和我们现在常见的炸糕比较相似,以和面,馅儿后炸酥。不过馅料跟今天的桂豆沙馅不同,西膳房的炸糕馅儿是芝麻、山楂和少许奶,大概是这点奶,完全征服了老佛爷的胃。而烧麦的魔力就更大了,从食材来看,就是猪口蘑馅儿,但据说有一次太后去东陵祭祀,谢二因故没有随行,由御厨刘大顶替,同样也是猪口蘑馅的烧麦,竟然就让老太后出不是谢二做的,刘大还因此被打了四十大板,并连夜急调谢二前来侍驾。可见,都是御厨,都是猪口蘑,可差距就那么大,中国厨艺的美就来自于这种对技艺,或者说对艺术的强调。所以,谢二早已作古,炸糕和烧麦虽然常见,但老太后的美味我们是无福享用了。

当然,慈禧的小零食种类非常多,豌豆糕、西瓜酪、苏子食、翻毛杏仁豆腐,不可枚举,有些已经失传,有些我们今天依旧能够到,不过从记载道现实,从数量质量,单就小零食一类而言,老太后也绝对算得上是货中的魁首,即便是传说中“山西小归慈禧”那样的豪迈,都远远不及的。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