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 | 夏至:云收雨过,绿树阴垂,水冷瓜甜

时间:2018-06-21 07:06:10 来源:郑报融媒作者:夏至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夏至

传统中国最重要的节气之一

也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

从今天开始,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

北半球昼时数逐日减少。

夏至虽然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三伏”,真正的暑天气是以夏至和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中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

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八卦的理论中,夏至时,阳气到达极致,由芒种而起,上乾下巽的天风姤卦在夏至达到极点,但盛极必衰,易经中乾卦的卦辞“上九,亢龙,有悔”,对应的就是夏至。阳气的极致下阴气开始产生,也因此古代的夏至有了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在炎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阳的鹿角开始脱落;雄的知了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喜阴的半夏在沼泽地或田中出生,说起来这种正是因为它在仲夏时分生长出现才得到了“半夏”的名字

而在这个时候,天气正式进入了“孩子的脸”阶段,雷阵雨成了梅雨之外的地区最常见的天候,但这种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有“夏雨隔田坎”的说法豪刘禹锡有一首《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平,

闻郎江上踏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写了青年男女美妙的情,最后两句因为音义双关而成名句。而这两句描写的正是“晴天里的夏日雨”这种奇妙的景象。

夏季阳气盛于外,阴气居于内,所以饮食要以清泄暑、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苦味食物,宜清补。绿叶和瓜果类等分多的果都是不错的选择,如苦瓜丝瓜瓜等,都是很好的食物。而面条,也是夏至后被推荐美食之一。在中国北方流行一句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尤其是凉面,既能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另一个很重要的说法是“冬萝卜,夏姜”、夏季,多数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而且还有说法:“男子不可百日无姜”。夏季万物生长,阳极阴生,心旺肾衰,因此,适量进补对男子的身体也有不小的好处

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出汗量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人体需量大。对此,还可以在饮食上加以调节,如喝些绿豆、淡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绿豆不要多喝,更不能当喝。属于寒凉体质体质虚弱之人也不适宜饮用。

夏至如何养生

夏至养生三忌

万物随着天地阴阳的转变调整着自身。人作为万物之一,也该在阴阳交替的重要日子,调整好自己。

1.忌夜食生冷、空腹饮

夏季夜短,年事稍长之人,或体质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饮食,生、瓜类等。

过多饮,尤其是空腹时饮,极易导致消耗人体的阳气。如果再加上喜咸,咸味引入肾,使人易于罹患之痹症,以及腹泻、阳痿、经等。

2.忌冷洗浴

洗浴是很多青中喜欢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气,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

3.忌夜卧贪凉

谚语有“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餐申后”的养生口诀,所以要尤为注意,切莫贪凉。

夏至养生三宜

1.饮食宜多“苦”

味甘苦,微寒,具备清利湿、平肝凉作用。时常食用,对咳嗽多痰、、眼肿者具备较好的匡助疗效。芹还具备减低胆固醇和压的作用

丝瓜络:味甘苦,有通经络、行脉、凉解毒的功效丝瓜络清冷微寒,瓜鲜嫩,做或者炒均可,具备清化痰的作用

莴笋:具备清化痰、泻火解毒、利气宽作用。对幼童来讲,还能起到帮助、换作用

2.宜晚睡早起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运行。此时天气是昼长夜短,中午午休一会儿,对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有一定好处

3.夏至前后半月最宜节气针灸

夏至的节气针灸也是很有效的“冬病夏治”段,对于冬季易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和骨关节效果不错。通过夏至节气针灸治疗可以扶正固本,提高免疫力

此外,有胃、腹腹泻消化系统问题的人,通过针灸可以固护脾胃。而冬季里发作颈肩的患者,在盛夏针灸可以更好地驱散体内的寒邪。

|关于夏至,古人也有专门的篇吟咏,比如下面的一些:

相比之下文人们就洒脱多了,没有这么多小儿女的情长,更多的题材是芒种时分的农家劳作,或者随后的梅雨时节。相比于闺房少女,多了些社会关注。比如下面这些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这首就提到了阴阳五行,阳极阴生。

《夏至》

宋·张耒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韪哉观化子,默付忘言。

《和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鲜。

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制图:王超尘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