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嫂秘制大酱,1年才能吃,最好的亲戚也只给2斤

时间:2018-01-29 12:45:51 来源:美食圈作者:引子点击:

导读:东北大嫂秘制大酱,1年才能吃,最好的亲戚也只给2斤2018-01-29 12:27 来源:美食圈在东北地区,很多东北人的饮食一辈子都离不开大
扫描关注公众号

在东北地区,很多东北人的饮食一辈子都离不开大酱。他们说:“东北大酱干活都没劲”。辽东地区加工东北大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满族祖先靺鞨人制作大酱史上有着详实的文字记载。然而这个在东北饮食文化中避不开的大酱,制作周期很长,最少4个月,多则1年。而辽宁丹东地区,发酵一个月的酱引子都发霉长毛了,却能做出让人垂涎欲滴的东北大酱,不由让人赞叹中华传统美食的神奇。

这是发酵了一个月零八天的酱引子,周体全是发霉长起的毛毛。对于很多东北人而言,酱引子开缸的一瞬心里非常忐忑,酱引子发酵得好一切都好,如果发酵得不好,大酱做不成是小事,那种不吉利的的暗示会长时间严重影响心气。这两团酱引子看上去发酵得还不错。

这一天是农历的二月十二,辽宁长安镇红石村田家堡的姜大嫂开始为做大酱忙活起来。姜大嫂说,大酱在东北不同地区的做法不同,很多地方做大酱没有玉米什么事儿,但她从小到大学会的做大酱则是从扒玉米粒开始。

玉米是酱引子的原料。姜大嫂将玉米粒放在大锅中炒熟,继而加工成面。做大酱周期太长,从过了二月二握酱引子开始到六月六起酱,需要四个月时间。起酱只是说明酱已经发酵好了,可以口味不是最佳,如果有陈年的酱,就把发酵好的新酱放在那里继续发酵,等第二年再开缸酱,口味最好。

滚烫的玉米糊被倒进装有熟玉米面的大盆里。姜大嫂说,在农村,大酱基本上是两年才做一次。因为量少做起来太费劲,自己家的大酱从不外卖,偶尔会给亲友一那都是很大的情分了。

握酱引子属于典型的高温作业,不能等酱引子面冷却,否则,握出的酱引子就成了废材。酱引子是大酱之源、重中之重,一个人单枪匹马显然会“贻误战机”,于是,握酱引子当天,邻里邻居都会主动过来帮忙。

将大缸的底部铺少许玉米瓤,之上是干稻,再将握好的酱引子装缸。最后,用稻拢住、砖压上,再盖上高粱秸秆串成的盖子。酱引子由此进入一个多月的发酵期。

同一个多月前风风火火握酱引子相比,眼前的场景就比较悠闲了。姜大嫂和邻居一边家长里短地聊着,一边给发酵好的酱引子削皮,去掉发霉的毛毛。

酱引子被切成片倒在炕上烘干才能转移到户外。再次见到酱引子已经是半个月以后——半个月后,做大酱便进入“烀酱”和“掐酱”的程序

整整过了半个月。这一天是农历的四月初五,姜大嫂烀酱的日子。烀酱的日子,一般都选农历有五的日子。原因很多人说不清道不明,但习俗如此。大豆是东北大酱的主料,烀酱,其实就是烀大豆。玉米窝之上是洗干净的大豆,一锅能烀50

大豆要烀两次,第一次烀熟,第二次烀色儿。第一次烀熟后,大豆膨胀太多,第二次烀色儿就得分两锅。怕姜大嫂一个人忙不过来,烀大豆的当天下午,姜大哥提前结束地里的农活回家帮忙。

第二天一大早,了一宿的大豆开锅,准备掐酱。“掐酱”这个词有着很强烈的原始味道。没有电的年代,村里人做大酱完全依靠人工和石磨碾子等重的工具发酵好的酱引子成面状只能放到石磨上磨,烀好的大豆成面状只能放到碾子上反复碾压,这样的过程被称为“掐”。

加工房里面忙着掐酱,外面的在排队等待。没有电的年代,掐酱是每户农家的大工程,全家上阵邻里相帮。有了电动加工设备,掐酱则简单了许多——把酱引子磨成面拌合烀好的大豆,再放进机器里粉碎磨成混合面,大酱便有了雏形。只是这种混合面只能叫“酱”不能叫酱。

回到家中,姜大嫂往掐好的“酱”里放进行拌合。早期,村里人做大酱用的的都是大粒粗,近十几年才升级为精制。拌合好的“酱”会被放在底部撒的缸里,最后,在满缸的“酱”上铺玉米窝再均匀撒做密封处理,进入较长甚至漫长的发酵期。由“酱”到酱,短则两个月,长则一年。

农历六月初六是姜大嫂家起酱的日子。酱缸被打开,刮去发霉的表层就是大酱。六月六起酱仅仅是一种形式,表明“酱”已成酱。可以,但味道不是最好。接下来,还要继续对大酱缸实施密封。

下一次打开,就是第二年了,美美的大酱就可以开了。(敬请关注微信公号“齐民要术”,给你有趣有料有图片故事。告诉我你的故事,明日故事,主角是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