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碗乡村烩面

时间:2018-06-21 23:46:41 来源:阿霞情感作者:成了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印象中烩面,多是儿时在乡村走親戚时。遇上婚丧嫁娶,中午是大餐,晚上烩面。烩面,有点群英荟萃的意思,厨师将中午剩下的残挑选有价值的攒在一起,然后一股脑地倒在毛边锅里,锅里事先加入了大量的清。毛边锅直径一米多,通常是乡村煮猪食的,洗刷干净就能派上用场。煮沸以后,就可以把挂面放入锅里再接着煮。挂面都是干面,每根有一厘米宽,这样才耐煮。如果是细面,三两下就没有魂了,成了一锅面

烩面煮好以后,根据个人口味,可以再放点巴就行,其他作料就不需要了。剩中有荤有素,有酸有,各种食材口味杂糅在一起,居然调和出了人间最好的美味。在偌大的院坝里,有人端着碗到处游走,有人蹲在街沿边上面,有人在桌边面,有人站在桌边不,一只却放在板凳上,姿势随心所欲,各有千。一人一大碗烩面下去,干净利索,浑身冒汗。几百人聚在一起,狼吞虎咽地着烩面,那场面实在壮观。在那没有冰箱保鲜的年代,煮烩面成了消化最好的一种办法经济实惠又好

最忙的是厨师,因为烩面好,有些壮年男人两三碗才过瘾。一口毛边锅不停地工作,锅里的料咕嘟咕嘟地翻滚着,整个院坝都氤氲在烩面的滋味里。小孩子都跑过去围观。他们端着海碗,叽叽喳喳地嚷着:“我要烩面,给我来碗吧!”厨师们如临大敌,他们恶狠狠地咒骂着:“谁家的娃娃谁带走,要是烫到我可不管。”大人们可紧张了,于是三两步跑过来,拧着孩子耳朵拖起就走,边拖边骂:“丢人现眼的,你连烩面也没过吗?明天开始,老子天天给你煮,到你发呕为止。”语言虽然极端,但至少避免了一些安全隐患。烩面起码要煮三四锅才能熄火。完烩面,嘴巴一抹,大家这才腆着肚皮,打着饱嗝悠悠地扶老携幼,各回各家。路上有人招呼,刚一张嘴就冒出烩面的味道来,于是大家会心一,连“你了吗”这句开场也省略了。

据说烩面来不小,连一些皇亲国戚也喜欢。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前,在一个隆冬雪天,患寒病落难于一农家。农家母子心地善良,将家养的麋鹿屠宰炖,又和面想做面条为李世民充饥。但追兵逼迫,形势紧急,老妇人将面团拉扯后直接下入锅,煮熟后端给李世民。李世民得满身冒汗,暖流涌身,不觉精神大振,寒疾痊愈,于是策马谢别。李世民登基后,整日山珍海味倒觉不出什么滋味,就想起过的农家母子做的面,想到他们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寻访这对母子,以厚加赏赐。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那母子。太宗又命御厨向老人拜师学艺。从此,唐宫廷御膳谱上就多了这救命之面。后来,因为麋鹿极其稀少,御厨只得取山羊代替麋鹿。于是羊烩面便成为宫廷名膳,长盛不衰。

烩面是烩面中的极品。烩面的面是用优质精面粉,兑以适量碱用温和成比饺子面还软的面团,反复揉搓,使其筋韧,放置一段时间,再擀成四指宽,二十厘米长的面片,外边抹上植物,一片片码好,用湿毛巾覆上备用。这就是俗称的叶子面,如果是脱挂面,效果则会大打折扣。烩面前先用筷子挑一下,感受感受烩面的滋味,再一口一口地下去。如果能够再抿上两三口泡酒,那生活简直就赛过活神仙了。

乡村烩面因为风味独特,已经走进大街小巷,成了国人心目中的名小。一些好嘴儿,隔三岔五就去烩面馆啜一顿解解馋,几天烩面,就跟丢了魂儿,缺了什么东西似的,没着没落,不踏实,感觉饱。看大师傅下面也是一种美好享受,薄薄的面片,眨眼间拉成长长的薄条,像音乐家在指挥音乐,又似魔术师在高超的技艺。那的面片,上下翻飞,似游龙飞舞,像彩绸,瞬间下锅,还没看清怎么回事,面片已下锅煮熟了。一大碗烩面下肚,得满流汗,打一个饱嗝,擦擦汗,拍拍肚,好舒服

文:彭忠富(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