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食物背后竟然有这么凄惨的故事?不是黑暗料理那么简单

时间:2017-11-07 00:24:26 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每个人的食物列表里,都有几样不爱吃的,这很常见,但往往有一样是坚决一口也不吃的,而这一样又是最寻常食物,每天磕头碰脸都能遇到,那这寻常与坚决之间,一定有着一段故事。 在我记忆里,父
扫描关注公众号

每个人的食物列表里,都有几样不的,这很常见,但往往有一样是坚决一口也的,而这一样又是最寻常食物,每天磕碰脸都能遇到,那这寻常与坚决之间,一定有着一段故事

在我记忆里,父亲薯,老家开封的薯甜香沙糯,真的像栗子一样,但父亲就是一口。母亲也有一样从的东西——玉米面窝窝,即便是在提倡粗粮的今天,我也从没见她过。问了母亲才明薯和玉米面窝这两种寻常之物,为什么从不出现在自家的餐桌上。

父亲少年正长身体时期,祖父新丧,家里生活降到最低点,每顿只有煮薯和煮玉米薯当零食固然好,但是天长日久拿它当是绝对不行的。

大学时去太行山写生,发现那里的山民日常,竟然是薯煮面条面条是咸的,薯块是甜的,太行山光照充足,那薯比开封的更甜,加上咸咸的面条,味道奇怪死了。但山民们却呼噜呼噜得很香,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山民们说现在生活好了,有面条,过去他们只薯充饥,没的,得看到薯胃里就泛酸。现在这薯加面条比起只有薯的时候,已经是美味佳肴了。

这时候我才体会到父亲什么再也薯了。

而母亲玉米面,则是另外一个故事

母亲生于抗战时期,那时候姥爷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因为姥爷的官阶,母亲从小美国奶粉长大,并没亏了嘴。解放后,家中遭遇变故,姥爷早早去世。姥爷去世的时候姥姥一家孤儿寡母陷入绝境,姥姥那时候在街道工厂打零工,姥姥唯一的妹妹——姨姥姥,当小学教师。全家七张嘴就靠这老姐俩的工资勉强维持。那时候姥姥家最常就是团子——玉米面做皮,里面上从市场捡来的帮子,顶多放一点皮。

同样是在北京,从高级军官堕入社会底层,这落差对母亲来说太大了,何况那团子又是那么难。母亲说,有段时间她一放学回家看到桌子上摆着澄澄的大团子,就崩溃地大。后来她再玉米面,也很少

北方人都喜欢饺子,而韭饺子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但我远房大表哥却从。每到过年一家人饺子的就是大家都的韭馅,他却宁愿

后来我才知道,六十年代,大表哥家属于五类,父母下放农村,姐姐插队郊区,家里只剩下不到十岁的他,脖子上挂着钥匙,每天独来独往。周围邻居孩子欺负他,晚上往他家里扔石子,他吓得晚上连灯都不敢开。

那时候只有远在郊区的姐姐利用礼拜天回家看他。姐姐生产队有韭地,每次都带一捆韭,给他做杂面韭盒子,一做几十个。姐姐走后,他每顿就把韭盒子一下,一就是好多天。

刚熟的时候味道很香,但如果时间久了,韭塌秧儿、软烂,再反复几次,会有一股味,何况那韭盒子的馅里除了韭,没有其他东西,所以那些被反复的杂面韭盒子的味道可想而知。后来他再也,甚至一闻到煮熟的韭味就想吐。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回忆了一下我自己不的几样东西,作为一个货我不的很少。但是如果非要选一样,那我毫不犹豫地选胡萝卜

小时候营养不足,做医生的母亲总想利用现有的条件给我们姐弟三人补充营养,而胡萝卜是物美价廉的首选。于是母亲经常在蒸米和馒的时候,顺蒸几根胡萝卜,然后在的时候采取配给制,每人一根,逼着我们下去。蒸熟的胡萝卜甜不甜、苦不苦,还有一股味,非常难以下咽,但母亲总是坚持让我们完配给的定量,童年的经历让我对胡萝卜一直心有余悸。

这几年胡萝卜各种优势都被开发出来,营养堪比人参,且防癌、防病、抗衰老,但我一直对它保持着冷淡的距离。

小时候还听母亲说过一件事情,六零年粮食极度匮乏时,他们医院曾经抢救过一个病人,那是一个小伙子,因为深夜送货到食堂,食堂大师傅款待他,给他大米和炒萝卜丝。小伙子平时连窝不饱,对这些那当然是可劲的,结果住了,被送进医院医生打开腹腔,发现他的胃壁因长期营养不良已经很薄,又加上进去过多的,最终被得完全不蠕动了。

小伙子最终没有抢救过来,去世了。我想,他要是被抢救过来,此生再也不会一口炒萝卜丝和米了吧?

食物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因为亲密,所以它们分享了我们很多不为人知的心事。每一种被遗弃的食物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幽暗的往事,都承载着生命最沉重的内涵,食物默默为我们恪守这一段伤感的心结,无怨无悔地忍受着我们的冷淡。

待到时光的溪将如鲠在喉的心结冲出记忆的涵洞,那时将是我们和食物言欢的一刻。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