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而是古人玩剩下的

时间:2018-06-25 08:16:13 来源:三叔日食记作者:外卖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对于许多上班族来说,按时回家简直就是种奢侈,万幸,我们有了非常发达完善的服务——外卖。

空调房里,动指,各种美食就会送到你里,而且还风雨无阻。

也许你觉得,外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错!

一千多年前,宋朝,咱们的老祖宗就开始叫外卖了。

中国古代是个农耕社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一日三餐,基本上是自己

但到了宋朝,经济繁荣,开始出现不少“闲人”。

当然,能闲下来不干活的都是大户人家,不是达官就是贵人。

大户人家都有专用的厨子,但有时住家多了也想尝尝不一样的,所以偶尔也会下馆子。

比如京城,酒楼店非常多。一般情况下,酒楼店是用来招待贵客的地方,但馆有个毛病,环境太嘈杂,不够私密。

达官贵人如果想在自家待客,又想酒楼的怎么办?

那就让酒楼做好送货上门呗。

地,这种情况多了,酒楼干脆就当成一种业务来做。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便是北宋风俗,从画里就能找到外卖服务的细节

图中这位小哥,里拿着做好的食,正要外送。

当然,有人注意到店门口的标牌“店”,可能会疑惑不解。

别误会,“店”不是洗店,更没有什么“特殊服务”。那时的店是指供人临时歇的小店,店里会售卖酒食。

孟元老在《东京华录》里写道:

其正酒店户,见店三两次打酒,便敢借与三五百两银器。

《东京华录》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风俗人情笔记体散记文,闲时读几页,非常可

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就生活在北宋,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货,喜欢自己研究美食,但偶尔也会叫外卖。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就讲述了苏东坡从州调回京都任职时,住在繁华的街区,离皇宫不远。

这个文坛和官场的大红人,隔三差五就有朋友来看望他,住家厌了,他就命人到附近的酒楼点餐,等大厨做好后,再由店员送到府上。

据说酒楼的派十足,连附带的餐具都是银制的,如果客人经常点餐,酒楼也得将餐具收回,就留客人府上,下次点餐再拿出来用。

像苏东坡这种文人墨客,是不会满足在家会友待客的,他们更的是户外雅集。

一个像样的雅集,哪儿少得了精致的酒食。但是我们很难在文人的词看到有户外野炊的描述,因为人家根本用不着野炊,点外卖就妥了。

这样想想,王羲之那场兰亭party得点多少外卖啊!

现在我们点外卖,有专门的送餐小哥骑着小电动火速赶来,可古代没有专门的外卖送餐员,送餐的任务就落在店小二的身上。

店小二既要在店里端招呼客人,还要给客人送餐,而且送餐全靠一双,真不是一般的辛苦

那个时候没有保温箱,路途远一点的送到后都凉了,怎么办?

必须祭出我大天朝的民间智慧——食盒。

食盒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便当盒,在古装剧里常见到。大约在魏晋时期就开始使用了,多用木制,那时候叫“椟”,也不是专门用来装

超初都是大户人家在用,非常豪华,既能显示主人的身份,又非常实用,就跟今天的LV、GUCCI差不多,简直是串门送礼、居家旅行、结社集会的必备佳品。

到了宋朝,出了简化版,平价版,才普及到寻常百姓家。

元戏《金凤钗》里描写宋人春天出游

绿杨如烟,郊外踏青赏,春盛担子都出去了。

这个春盛担子指的就是个比较大,用来挑着走的食盒。

古代的食盒有木、竹、珐琅、漆器等材质,以木质的居多。尤其是紫檀、梨、鸡翅木、酸枝、色泽光润的硬木,坚固而有韧

古时的榫卯结构更使硬木在拼接、制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可以做到滴不漏,据说有时还会在里面加上陶瓷隔层,中间可以倒入达到保温效果,且外观上充分利用木料固有的纹理色泽,给人一种庄重典雅之感。

当然,相比今天点外卖用的一次餐具和塑料袋,使用食盒显得拙多了,但环保啊。

想想文人出门踏青集会,点一顿外卖,店小二就得挑着一担子酒食跟着他们到野外,路途遥遥不说,完了客人们喝得七荤八素,杯盘狼籍,小二哥还得收拾好带回去。

每一场高雅的集会,背后都可能有一个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小二哥。餐具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